当自羽为易学资深爱好者或所谓独立研究者时,没有一本自己译注的【周易】似乎就有点名副其实。当耗尽毕生精力的【苕溪易学】完成后,思路一空闲下来,就找到【周易】进行消遣,准备随便玩玩。哪成想学问一旦做起来就发现不是这么简单。
【周易】家喻户晓,在古代被誉为大道之源,自古以来注解【周易】的易书浩如烟海,然而到今天我们去读【周易】原文,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历代注易的失败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汉代以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周易】被当作带有浓重儒学色彩的古代哲学来运用;一方面是你扯去当布用,我扯来当拐杖用,把【周易】当成了万金油、百搭胶,以至于后人都不知道【周易】原文最初是干啥的,辞句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
一般来讲,【周易】就是周朝的易书,其最初是用来占筮的,成书于约春秋战国时期(或在此时期被大幅改编),其内容多以周朝历史典故为背景,描述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军事、科学、民生等等具体的事件。这些事件的采纳,又往往以当时卜官占卜的历史资料为蓝本,加以归纳、总结。其目的便是方便占筮后不需要精通易理,就可以根据前人的结论对照卦象进行简单直白的理解。
可笑的是,现在我们随便找一本易注,从头到尾要么都是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要么是些一条爻辞都翻译得前言不搭后语的乖张,要么是些奇谈异论的怪力乱神,总之你根本就找不到一本能够把【周易】原文读懂的易注。这个可不是水风瞎说,许多人都是或多或少看过一些易注的,事实胜于雄辩啊!
所以水风n年之前就在读易注的时候发誓,要么不写,如果要写一本易注,一定要把高高在上的周易解读地跟田里的土豆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让识字的人都能看懂周易。易书从一开始就不是给大师、砖家看的,它创作的初衷就是给识字的普通人看的。
【水风周易】的特点:
其一,去其附会。简单地讲就是把原先注解周易的套路、方法全部摒弃,把穿在它身上五颜六色、乱七八糟的衣服都给扒干净了,就剩下白白净净的裸体便于操作;
其二,赋其典故。周易的大多数易辞都是记述性的,带有明显的记事特点。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重卦内六个爻辞的相互关系,水风以周朝历史典故为背景,把每个卦都赋予一个主题,依照主题进行连续性的易辞注解(按:这tm根本不是人做的事,现在都没有勇气说再来一遍了);
其三,以字解义。我们现在理解的许多汉字字义,许多在周朝时期并不是其本义,这也给当今学习周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对于一些字义不同的字,水风都有详细注解;
其四,以象证辞。尙秉和就认为易辞之所出皆本于象,吾深以为然,故解象以沽辞,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五,有的放矢。周易经文的出现年代和现代相隔久远,许多辞句的理解关键就是应该怎么去解读。像什么“先甲三日”、“先庚三日”什么的,水风认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理解对的。这些方面,水风如有神助,尽管十分烧脑,但经过#%¥……&%……*,终于在诸多难题上获得完美的理解。光是这些水风都觉得可以出一本扬名立万的书了。
最后说一下出书,遗憾的是水风无名无钱,暂时出不了,也不想全部委托出去。国家今年似乎也禁止周易类的书籍出版,真想出也出不了。随缘吧!这虽然对广大易学爱好者来说有点脱裤子放屁,但个人而言已圆满,出不出版真的不重要,写书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也有人会说,你就吹把,吹地越大以后啪啪打脸的时候越响。呵呵,只希望以后有机会给一个中肯的评介,谁都会吹是吧,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