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周易成书年代!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Hào 京。到了周建国以后,这时候一直到周朝灭亡。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从《周易》的内容来看,其中有记录周穆王的事迹。再以后的附加内容,包括那些彖、象、传,所谓的十翼等等,都是民间学者们研究周易,解释周易,阐发周易思想的内容。不能算是《周易》的内容。

这么看来,《周易》的创作时间,是在先周和初周时期。

周文王的名字叫做姬昌。文王的称呼最早来自于《诗经》,但是这仅仅是西周时期对于西伯侯姬昌的一个尊称。是站在西周的立场上来称呼。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西伯侯姬昌没有完成推翻殷朝的任务,就去世了。他只是翦除了殷的加盟邦国,清除了殷的羽翼,建立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从而为周武王灭殷打下基础。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you)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以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

其实孔颖达所说的“周德未兴,犹是殷世”,就是说殷朝还没灭亡,周朝还没建立。所以这时候的周,还是殷朝的一个邦国。这一段时期,只能称为先周,而不能直呼为周。看来,孔颖达的表述就不准确。难怪以后的学者们,包括前面举的例子,王东岳和万献初都搞不清楚,误以为周易的周就是周朝。。

周文王,也就是西伯侯姬昌,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姬发,就是后来被称呼的周武王继位,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殷纣王的首都朝歌,进行了牧野之战。殷朝由此灭亡。周王朝才算正式建立。

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闻一多先生说周易不是成书于一人一时,高亨也说“《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这三人的看法十分正确。
关于《周易》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就有争议。《汉书·艺文志》认为,《周易》为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联合编著。其中,《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孔子作传解经。对此说法史学界一直存疑,认为《周易》的作者是广大劳动人民,成书时间也分别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

《周易》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一为通行本,一为马王堆帛书本。其中“通行本”影响较大,注本也相当多,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版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
汉代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西周早期,有的说是春秋,还有的说是战国。
有疑古过勇者,还提出过《周易》是秦汉时人伪造的说法——当然,自从上海博物馆楚简《周易》和马王堆帛书问世后,这种说法已经不攻自破。
楚简《周易》以实物证据表明,《周易》一书,最晚也是战国中期以前就有了。问题是,战国以前有没有《周易》呢?
信奉《左传》的人认为肯定是有的,因为《左传》里面已经记载了很多春秋时期使用《周易》的例子。
但是我们已经说过,《左传》的这些记载都是战国时期某个不懂《周易》的巫史编出来的,和汉代流行的文王周公作《周易》的说法一样,都只代表了后人的猜测。(详细论证参考本号系列文章,有大量证据)
一、两个有关卦爻辞年代的论断
要判断《周易》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作品,终究还是要从卦爻辞原文本身入手。
然而对卦爻辞的解读,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想从卦爻辞里面找到成书年代的证据,难度不小。

比如近年先秦子居和廖名春两位先生,就通过对卦爻辞的研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断代结果。
子居先生认为《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不是同一时间成书的,卦辞是春秋前期成文,爻辞部分则显然是春秋后期成文。
廖名春先生则认为:“语言的比较证明,将《周易》本经的成书定在殷末周初,应最为可信。”
两个断代结论,相差几百年,自然不可能都是对的。
我们认为,这两个结论都是错的。《周易》卦爻辞的成书,必然不早于战国。

二、简单的逻辑
子居和廖先生的断代依据,简单来说是遵循这样的逻辑:
把卦爻辞用语和其它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比较,看看卦爻辞的用语更加符合哪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它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这个逻辑看起来不错,但是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的断代,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其中的用语用法,更容易产生争议。拿一把不准的尺子去量东西,测出来的准确度自然也就有限。
第二个问题是,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改变,尤其是《周易》卦爻辞的传抄经过多人之手,很多文字已经改易,阜阳汉简版《周易》的抄手甚至还把一堆占筮之辞抄到了经文里。如果把后人传抄时改动的文字当样本,得出来的年代自然也不准确。两位先生的结论不同,主要也是因此。

第三个问题是,即使《周易》本身在传抄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动,用来参照的文献材料年代也完全准确,我们也只能够依此断定《周易》的成书年代上限而非下限!这就像现代人可以写古文,但是古人不可能写现代文一样的道理。
所以,根据子居和廖名春两位先生的论据,《周易》的卦爻辞里面既有西周早期的用语,又有春秋早期乃至春秋后期的用语,只能证明卦爻辞最早不可能早于春秋后期!
三、卦爻辞主旨分析法
事实上,除了卦爻辞的用语表明《周易》一书不可能早于春秋后期,全书所表现的思想也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我们说过,《周易》的卦爻辞看似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没头没脑,实际上却是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思想连贯的。
用一个卦爻辞里的原文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孚(复)”(孚和复是作者绝妙的一语双关,详见本号系列解读)。
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孚”或者“有孚”。
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复自道”。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反复其道”,或者是“有孚维心”。
用五个字概括,就是“有孚惠我德”。
什么是“孚”?就是诚。

将“诚”推崇为至高无上的天人之道,始于战国早期的子思。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
所以,从核心思想来看,《周易》必然与《中庸》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这个时代,是战国。
思孟学派与《周易》
所谓思孟学派,是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与《周易》的关系可谓极其密切。
最早为解释《周易》作的易传中,《大象》一篇便是明确出自思孟学派之手。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一句,便明明白白是这个学派的祖师曾子说的话。
“君子以反身修德”一句,与孟子的“反身而诚”如出一辙。
而“反身而诚”,又与《周易》中的“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孚)”如出一辙。
不仅《大象》一篇,实际上,我们在早期的易传“十翼”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思孟学派的思想指纹。
因此可以说,最早为《周易》作传的人,就是出自思孟学派。
我们本以为,这个自称得到孔子嫡传的学派,只是继承了孔子未竟的事业,为《周易》做了一番详细的注解。
谁能想到,不仅仅是易传,就连《周易》本身,也是出自这个思孟学派之手!
从已出土的文物来推断《易经》成书时间前面的文章,我们分别从《易经》的文本和文辞的角度去考究其成书时间,推定其成书时间应该是位于西周初期。
除此之外,最能一锤定音的证据,莫过于考古文物的发掘。

假设能在一座西周的墓葬当中,出现了有关《易经》文本的竹简,那基本就可以从竹简当中确定《易经》的成书时间。
在已出土的文物当中,文本和现在《易经》通行本差距不大的,年代最久远的就是上博竹简。考古学家鉴定竹简的成书年代是在公元前255±65年左右,大概是处于战国末期。
所以,从这点往上推,《易经》成书最晚的时间点是战国末期。

但并不能因此敲定成书的时间就位于战国末期。
因为可能在此之前就已形成,但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或者说还未被后人挖掘到。
毕竟西周距现在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时间过长,不易保存,发掘的文物也有限。
如果从周易的卦象来看,记录卦象最早的青铜文物,发掘于殷墟西区的青铜爵
之中。其内部刻有爻象,被认为是乾卦的代表。







据鉴定,这件文物的时代应该是商王祖甲时期,公元前1150年左右。
除去青铜器之外,目前发现卦爻
在卜骨上的最早记录,也是鉴定为在商朝康丁时期,公元前1150年左右





早期的卦爻,多是以数字的形式雕刻在青铜器之中。
比方说上文的青铜铭文实际上是“五五五”这三个数字,甲骨上雕刻则是“六七七六”这四个数字。
起先人们并没有将这些数字和卦爻联系到一起,提出这一见解的是张政烺
先生,他将这些称之为“数字卦”。
数字卦的断法,学界通常将奇数看做是阳爻
,偶数看做阴爻,所以铜爵内的“五五五”,就是三个阳爻叠加,也就是乾卦“☰”。
上面这两个文物还不是很明显,下面这个在2001年陕西长安
出土的陶拍,鉴定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文物,上面数字卦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放大看:




从右至左转化成数字则是:

“六一六一六一”
“一六一六一六”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对应的两个卦象正好是六十四卦
的最后两个卦象:水火既济和水火未济



这个就不能说是巧合了,应该是当时的人们故意为之,也说明在西周末期,重卦就已经形成

除了这件文物之外,同时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陶拍:




从文物上面看并不清晰,但通过拓本和线描图,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其所雕刻的内容:




拓本



线描图

从右至左转变为数字卦,则是:

“八八六八一八”
“八一六六六六”
“一一六一一一”
“一一一六一一”

再依据数字卦的断定方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转化为卦象,则是地水师
、水地比、风天小蓄、天泽履这四卦。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卦的排列顺序和现今通行本《易经》的卦序完全一致。

这就说明,至少在西周末期,六十四卦已经形成,而且顺序也确定了下来。
从此点推断易经的成书时间,应该不会迟于西周末期。

以上的这些分析,只是从卦画
的角度去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卦辞和爻辞。

在2011年,北大教授董珊
公布了一件青铜铭戈,上面不仅包含了数字卦,也记录两条爻辞。


青铜铭戈


戈内铭文


放大细节
上面这两个数字卦,从右至左,分别是:

“一六一一一六一”
“五六一一一六五”
转化成卦象,都是鼎卦:



而且旁边的铭文,记录是:

鼎止(趾)真(颠)
鼎黄耳奠止(趾)

而传世本《易经》当中,鼎卦的初六爻辞就有“鼎颠趾”三个字,六五爻的爻辞则是“鼎黄耳金铉”,对比就能看出二者的相似程度还是很高的。
这件青铜铭文鉴定的时间也是在西周宣王
时期,所以更加可以证明,易经的成书时间多半就是在西周。
除此之外,在洛阳北窑也出土过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戈
,上面也有数字卦:



一六一,转化成卦象则是离卦
“☲”。
鼎卦的上卦也是离卦“☲”,为何在兵器上常会出现离卦呢?

《易传》中的《说卦》就有言:离为戈兵。因为离卦本身就有战争和兵器的含义。
从此点推断,在周初,八卦的含义已经基本明确了下来。

综上,从这些出土的文物来看,《易经》成书的时间多半就是在西周。
至于是在周初还是周末,现在还难以下准确结论,只能期待会有更多的文物出现,来解开这个谜团。




发布于 2024-01-21 10:38・IP 属地江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