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最近在整理一些易辞占筮实例,感慨良多。关于周易的注解,在古代数不胜数,据说解释《周易》的著作有两三千种,目前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主要集中在三个类别,如以字句注疏为主的,诸如唐代陆德明的《易经释文》,宁波吕祖谦的《周易音训》,清初王夫之的《周易稗疏》之类。还有以古代哲学为主的和以象数为主的解易著作。

目前通行本周易的成书时期,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应有更早的版本。其经文参考了更早的连山易或归藏易。因此,易书的原形可能追溯到更早的夏商时代。
甲骨文是商代中晚期应用的主要文字,具备汉字构形的各种类型,兼备传统“六书”中之“四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已基本确立了构形方式,构形系统已逐步发展成熟。从字形构成、符号化程度、书写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结构成熟、功能完备的文字符号体系,是可以确定的汉字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系完整的文字样本。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证明这些有字甲骨确为殷王室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安阳小屯村正是古文献所载的殷墟遗址。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周朝使用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大篆。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大篆又包括:金文、籀文和石鼓文。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小篆,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
郭沫若在1959年就提出,殷人已在进行汉字的简化,汉字体系的发展在殷墟文化之前必然已走过漫长而成熟的历程。裘锡圭指出,甲骨文是商代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金文则是当时的正体字,是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字体。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小篆也叫“秦篆”。公元前221年,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后来随着隶书的出现,汉字的演变基本定型,而甲骨文、金文等早期的文字逐渐淹没在历史中。到了东汉经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以小篆为主,并采录见于秦国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国古文,是中国最早最权威的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字典,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极大。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完成《说文解字》草稿,此时距“字同文”300余年。小篆因为许慎得到了传承,但是甲骨文等古文字却在一次次的文字变革中彻底丢失。许多字的字形、字义,到了小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许慎据小篆而注释,固然有大量的文字一脉相承,同样也避免不了无法崇溯远古。这就造成了许慎之后,古人再也不认得古文字了。直到近代甲骨的重现,我们才捡起这些丢失二千多年的文字。
汉代以后,对于字义,《说文》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古人在考证周易经文字义的时候,最多也只能溯源到小篆。而周易脱胎于夏商古易,两周所用之大篆亦是与甲骨文同根。因此,周易的经文字义当与古文字有直接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古文各自对大篆进行简化、异化,文字混乱才有了秦始皇的“字同文”。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古文字与小篆失去了对应关系,小篆字新的意义取代了古文字的原本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丢失了许多的传承,最终导致了周易在古代灾难性的解读。
如咸字《康熙字典》释为“《说文》:皆也。《玉篇》:悉也。《书·尧典》:庶绩咸熙。《左传·僖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注:咸,同也。《鲁语》:小赐不咸。注:咸,徧也。《庄子·知北游》: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上咸五,下登三。注:师古曰:与五帝皆盛也。”而根据甲骨文字形,应该跟守护、伤害、惩罚等意义相关。古人大多将周易中的咸卦解释为少男少女之感应说,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甚至翻译成舔脚趾、舔小腿、舔屁股这样的滑稽文句。
又如艮卦,艮字《康熙字典》“《说文》: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匕目为口,很戾不进之意。又卦名。止也,限也。”于是后人在解释艮卦时便生搬硬套,什么抑制脚趾、抑制小腿等等,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最后生搬硬套过来一堆道理,竟然还成了主流解说。
当然,古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不认识商周古文字,怎么解读都是个死结。而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社会,各种引经据典不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大量的信息便会铺天盖地而来。借着这个便利,商周古文字在逐渐被还原的时代,我们有幸可以重新审视周易。
周易是一本卜筮之书,其作用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用来解释卦义的。后来被儒家捣鼓成古代哲学经典,完全不是周易本意。因此,注解周易,还原周易最原始的面貌,必须要从占筮入手。
前些天,水风正好在整理占筮资料,其中就有一个卦很有代表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