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地术名称很多,除称风水之外,又叫相宅、堪舆、地理、青囊之术、青乌术等等。“相”的意思是察看、审定:“宅”包括阳宅和阴宅,活人住所叫阳宅,死人墓穴叫阴宅。在古人的迷信观念中,鬼魂与活人一样,仍需要起居饮食,墓穴通常也模仿宫寝的形制而建造,故亦称“宅”。其称“堪舆”者,堪通勘,义为勘察,与“相”同义:“舆”则指地,《史记。三王世家索隐》:“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地理”之称则与“天文”对言,“理”与“文”同义,指文理、脉络、变化规律。“青囊”之称,大概是由于晋人郭璞所著堪舆书为《青囊中书》,古人以青囊盛数术之书,因有此称。“青乌”本是汉代相家,相传有《青乌子》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因而也成为相地术别名。
正如星占术与天文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样,相地术与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科学与迷信,就象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同时降生于原始社会的母胎中,互相依存地发展过来。为了营建宅邑而勘察地理环境,本来与神学无关,可是由于古人思维的局限性,认为自然环境关系到鬼神对人类宅居的祸福。相地得宜,则宅邑平安,人丁盛旺,子孙多福;相地失宜,则宅邑闹鬼,衰败萧条,殃及子孙。不
仅活人所居必勘察,死人所葬也必勘察。相地的办法,到后来也越趋于神秘化,不仅讲究山川形势,藏风得水,还与阴阳五行和黄道吉日相附会,成为地地道道的神学把戏了。下面我们把相地术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
相地术的起源和商周时代的相宅营邑相地之法,起源于原始村落邑宅的营建。先秦时代传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易系辞下》),反映了原始人对观天相地的重视。早期文献中有不少相地营宅邑的记载,虽然深深地流露出对鬼神天命的畏惧,但相地方法反映的是朴素的唯物观,迷信色彩很淡。
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武丁王相土作大邑的卜辞,如:贞:作大邑于唐土。
己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
庚午卜,丙贞:王勿作邑,在兹(此)帝若。
庚午卜,丙贞:王作邑,帝若。八月。
文中“争”、“丙”是占卜者的名,“贞”义为问。前二辞卜问是否宜在唐土作新邑。后二辞卜问武丁王作邑,上帝是否允许。“若”义为顺,辞中表示允许。这是通过占卜法决定营邑的地点是否合适。《商书。盘庚》记商王盘庚迁都于殷的训话,其中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意谓天帝将授命我们在此建新邑,永远昌盛。表面上看,商人迁都和作邑是根据占卜反映的鬼神意志决定的,实际上历史学家都认为商人迁都和作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落战争、气候、水草和其他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周人也曾多次迁都和营新邑,见于史籍的有公刘迁豳、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三次。每次相地相宅,都以勘察地理资源为主,而以占卜吉凶为辅。迁豳的相地情景,《诗。大雅。公刘》记载甚详。《诗》云:“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胥义同相,公刘察看豳地原野,人多草茂,是个好去处。“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公刘察看各种水源,瞭望广大的平原,又登上冈,可以看到整个京都。“笃公刘,既博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土地开拓之后,公刘再次登上山冈,察看日光向背和水利;量度低地,垦田种粮;又测量山的西面,豳地的确广大辽阔。诗中所述相地情景,完全是从便于居住和生产为出发点的。《大雅·绵》叙述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下,带着夫人姜女来往“胥宇”,“胥宇”等于说“宅”:“周原,堇荼如饴”,是描写土地肥美,“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是说通过占卜龟甲,得到好兆头,于是开始营造宫室。《周书·召诰》则记载了成王使召公相宅营洛邑的史事,其中说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又说“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得吉兆),则经营”。
以上所述的相地之法,是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宜土,然后占卜,卜得吉兆再经营宅邑。《公刘》所述相地过程时,还提到测量日影,这是利用土圭和日影测定方位。《周礼·夏官》有“土方氏”之职,“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看来,“以土地相宅”乃是商周时代城市建设的必需步骤。观念上虽有神的影响,而方法则基本上符合科学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