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代早期相地术汇编

相地术名称很多,除称风水之外,又叫相宅、堪舆、地理、青囊之术、青乌术等等。“相”的意思是察看、审定:“宅”包括阳宅和阴宅,活人住所叫阳宅,死人墓穴叫阴宅。在古人的迷信观念中,鬼魂与活人一样,仍需要起居饮食,墓穴通常也模仿宫寝的形制而建造,故亦称“宅”。其称“堪舆”者,堪通勘,义为勘察,与“相”同义:“舆”则指地,《史记。三王世家索隐》:“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地理”之称则与“天文”对言,“理”与“文”同义,指文理、脉络、变化规律。“青囊”之称,大概是由于晋人郭璞所著堪舆书为《青囊中书》,古人以青囊盛数术之书,因有此称。“青乌”本是汉代相家,相传有《青乌子》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因而也成为相地术别名。

正如星占术与天文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样,相地术与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科学与迷信,就象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同时降生于原始社会的母胎中,互相依存地发展过来。为了营建宅邑而勘察地理环境,本来与神学无关,可是由于古人思维的局限性,认为自然环境关系到鬼神对人类宅居的祸福。相地得宜,则宅邑平安,人丁盛旺,子孙多福;相地失宜,则宅邑闹鬼,衰败萧条,殃及子孙。不
仅活人所居必勘察,死人所葬也必勘察。相地的办法,到后来也越趋于神秘化,不仅讲究山川形势,藏风得水,还与阴阳五行和黄道吉日相附会,成为地地道道的神学把戏了。下面我们把相地术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

相地术的起源和商周时代的相宅营邑相地之法,起源于原始村落邑宅的营建。先秦时代传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易系辞下》),反映了原始人对观天相地的重视。早期文献中有不少相地营宅邑的记载,虽然深深地流露出对鬼神天命的畏惧,但相地方法反映的是朴素的唯物观,迷信色彩很淡。

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武丁王相土作大邑的卜辞,如:贞:作大邑于唐土。
己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
庚午卜,丙贞:王勿作邑,在兹(此)帝若。
庚午卜,丙贞:王作邑,帝若。八月。

文中“争”、“丙”是占卜者的名,“贞”义为问。前二辞卜问是否宜在唐土作新邑。后二辞卜问武丁王作邑,上帝是否允许。“若”义为顺,辞中表示允许。这是通过占卜法决定营邑的地点是否合适。《商书。盘庚》记商王盘庚迁都于殷的训话,其中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意谓天帝将授命我们在此建新邑,永远昌盛。表面上看,商人迁都和作邑是根据占卜反映的鬼神意志决定的,实际上历史学家都认为商人迁都和作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落战争、气候、水草和其他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周人也曾多次迁都和营新邑,见于史籍的有公刘迁豳、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三次。每次相地相宅,都以勘察地理资源为主,而以占卜吉凶为辅。迁豳的相地情景,《诗。大雅。公刘》记载甚详。《诗》云:“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胥义同相,公刘察看豳地原野,人多草茂,是个好去处。“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公刘察看各种水源,瞭望广大的平原,又登上冈,可以看到整个京都。“笃公刘,既博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土地开拓之后,公刘再次登上山冈,察看日光向背和水利;量度低地,垦田种粮;又测量山的西面,豳地的确广大辽阔。诗中所述相地情景,完全是从便于居住和生产为出发点的。《大雅·绵》叙述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下,带着夫人姜女来往“胥宇”,“胥宇”等于说“宅”:“周原,堇荼如饴”,是描写土地肥美,“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是说通过占卜龟甲,得到好兆头,于是开始营造宫室。《周书·召诰》则记载了成王使召公相宅营洛邑的史事,其中说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又说“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得吉兆),则经营”。

以上所述的相地之法,是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宜土,然后占卜,卜得吉兆再经营宅邑。《公刘》所述相地过程时,还提到测量日影,这是利用土圭和日影测定方位。《周礼·夏官》有“土方氏”之职,“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看来,“以土地相宅”乃是商周时代城市建设的必需步骤。观念上虽有神的影响,而方法则基本上符合科学道理。
秦汉时代的相地术与“天人感应”

大约从秦汉开始,相地术在进一步发展地理学的同时,也进一步跨入迷信术的行列。堕入迷信术的标志有三点:
(一)认为阴宅位置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前途,
(二)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
(三)把营建宫室墓穴的人事与天体运行相联系,产生“黄道”、“太岁”、“月建”等忌讳。

战国秦惠王弟名疾,据说他死后葬于渭南章台之东,这地方是他生前选定的。他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代,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这意味着他所相定的阴宅能造福于子孙后代,因此厕于帝王宫殿之间。由于他的墓地所在是渭南樗里乡,所以俗称为“樗里子”(《史记·樗里子列传》)。后代地理家也由此奉他为相宅术正宗。

至汉代,各种迷信术如占龟、占筮、占星、看相、求仙等风盛一时,相地术的理论也越发玄秘起来。王充《论衡·四讳篇》云:俗有大讳四。一日讳西益宅,西益宅谓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
图为西汉“六壬栻盘”

图中左为天盘,右为地盘(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原件为篆文书写)

“西益宅”即向西扩建宅室。讳不敢建,即成为相宅的一条原则。这种禁忌与自然条件是毫无关系的。请看《论衡。谏时篇》有关方位忌讳的介绍:世俗起土兴功,岁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假令太岁在子,岁食于酉,正月建寅,月食于巳,子寅地兴功,则酉已之家见食矣。

这是把相地与观天相结合。古人把四方分成十二等分,以十二辰命名,刻在方木上,作为地盘;又把二十八宿、北斗等主要星象刻在圆木上,作为天盘。天盘的圆心钉在地盘上,可以随天体的运行转动天盘。这样就可以根据它确定天体运动与大地方位的关系。这种仪器旧称“栻盘”(如图)。由于天人感应学说的盛行,汉代相地家认为动土兴功要考虑天体如日(黄道)、月(月建)、太岁(依木星运行的相反方向虚拟的天体)、二十八宿等运行情况。王充所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如动土的年和月,正好是太岁在子之年,月建在寅之月,则地上子位寅位动土,就要殃及酉位巳位的居民。此即所谓“太岁头上动土”的禁忌。

由上已可大略了解汉代相地之术,它发展了先秦相地术中的迷信成分,而且把原先包含了科学性的测日影定方位等方法也改造为荒唐的迷信术。相地术从此走向邪途。汉代还出现一批有关相地术的专著,除《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可能有一些农业生产经验以外,又有《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卜》等,都是迷信成分很大的数术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先秦——风水术之孕育

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风水术,但是,与风水术有关的相地行为已经产生。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知择地而居。《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原则。
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氵产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子午向”原则,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先民对住宿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变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环境要幽雅。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地知识就丰富多了。
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
《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岛。又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二十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经》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则入,夏乃出,冬则闭。”
《管子》一书的《地员》《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地数》记述了土地表层与里层的相应关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土地的表里关系,正是后世风水师所想探讨的。
《周礼》一书记载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法,《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这就是说,以各种土地适宜于各类人民、鸟兽、草木的法则,辨别十二土地区域中各物名号,占视人民的居处,知道趋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鸟兽繁殖,使草木生长。
林尹在《周礼今注今译》中,结合风水观念说:“十二土,古王者封国时应天上星宿之位分为十二。《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岛之地,郑注云:大界则曰九州岛,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女取}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谓应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区域也。”
不仅《周礼》有此记载,《逸周书•度训》亦云:“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术语和方法。
后世的风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扬天地对应观念,将天上的十二次与地面区域附会,划分十二区域,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
由此可见,先秦的相地知识为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