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算命算卦等是不是迷信?

诸如算命算卦等易学应用,为什么总被许多人认为是迷信、伪科学?

易学的这些应用在中国古代从未被认为是迷信,并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几乎所有人接受和认同。直到西方古典科学进入东方,到现代普遍接受西方经典科学观教育,易学的这些应用才被视为迷信、非科学。

究其原因不外乎经典科学思想理念与易学思想存在着不可调谐的矛盾。
如经典科学思想中的实在论,认为每一个自然定律和定理,都有着明确的真假性 – 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这种真假的标准就来自它是否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又如因果论,所有的客观实在,总是与外界的一切以某种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因而每一个物体的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起因,都会在外界产生其它的某种结果,而这个变化本身,又是其它变化的结果(注意这里是线性关系)。
决定论,在经典物理学中,所有的这些因果影响都受到某些完全确定的自然规律所支配,任何一个因都会毫不含糊地导致一个确定的果。
每一件事件的发生,在一瞬间都只能影响到它的周围一个小范围:这种影响从空间连续地传递过去,像流水一般。这个叫做“定域性”。

这种所谓的经典“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经典物理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开始确立在科学家的概念之中。“(客观)实在性”、“(确定性)因果性”、“定域性”成为经典自然科学的三条不可或缺的支柱。这个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似乎无懈可击。直至后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几何纲领重新表述了整个经典物理学,几乎是重建了人们的认识,但是,相比之下,这三个支柱并没有被触动,相反,它们更加牢不可破了。
我们再来看看易学应用的特点,如以算卦为例,用铜板等工具作为媒介,通过随机的正反面获得一组构形,这个构形被作为初始条件代入六十四卦程序,然后开始构形分析,获得结论。
在经典科学看来,所谓的初始条件与事件本身没有任何联系,根本就不能开展从A到B 的推演,从一开始建立的基础就是不成立的。

其次,在构形分析中,卦象的关系是多义性的,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样理解,缺乏精确的逻辑推理内涵。另外,易学在构形推理后往往借用自然语言来获得与预测事件的类比关系,也是被经典科学诟病的地方。因为自然语言也存在多义性和歧义性的特征,对科学而言不具有唯一性、确定性等要素。
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物理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科学观完全不同,甚至颠覆了传统科学的决定论、定域性、精确性等几乎全部的常识。就如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到死都不认同量子的诡异现象。今年科学界重新做了更加精确的双缝实验,爱因斯坦毫无意外地被再次打脸。它说明了要改变传统的科学直觉是件不容易的事。
现实是,经典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不过是自然规律的碎片化描述,它甚至与微观世界的物学法则全面冲突,这些都不得不迫使我们改变固有的科学思维习惯,试着去接受哪些光怪陆离的自然规律。
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界。我们突然就发现,古老的易学算卦算命之流或许还真不是天方夜谭式的胡说八道。
如我们针对某事件起卦,在量子力学看来,“行为”本身就是对事件明确的扰动。通过“有序”又有着“一定随机性”的摇掷多个铜板,使“行为”与事件产生不可避免的微观叠加。当铜板落定我们去观察其正反面时,发生波函数坍缩,事件信息以纠缠的方式映射到确定性的状态。这样子的情况的确使事件与铜板产生了信息上的关联,如果有正确的方法解析铜板信息,也就等同于解析事件的信息。
当然,这里面有个bug。就是目前科学认识的扰动都是对事物的直接作用,至于“行为”这种看似非直接或者说莫名其妙的扰动是否真与事件发生作用,目前尚不能被科学证明,但是类似的实验正在探索之中。
如美国心理学家黛博拉·詹姆斯和她的团队,曾进行过一项名为“念力实验”的研究。在该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点,对随机选择的患者进行冥想祈祷。结果发现,接受祈祷的患者的病情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这项研究表明,念力确实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念力现象的存在。他们使用脑电图(EEG)技术,记录了人脑活动。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在屏幕上移动一个物体。但实际上,物体的运动仅仅是由被试者的想象和意念所控制。这个结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念力的看法。这标志着念力不再只是神秘的幻想,而是一个被科学证实的现象。量子认知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正试图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对人类认知和意识的研究。
摇掷铜板起卦,本质上不是用微观物理去撬动宏观物质,而是利用微观物理,用一定合理的行为与针对事件发生叠加纠缠,从中将事件的信息映射出来变成确定性的底层构形信息,通过对底层基础构形的分析,推断、推理事件的动态过程。
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人群,无法理解微观物理的诡异,大多数后来者恐怕也都是被“逼迫”着接受。但如果你是正儿八经学过易学的,就应该很容易理解。水风相信,随着现代微观科学的深入,易学应用及其微观物理思想必将在未来大放异彩,沉冤昭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