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算命算卦等易学应用,为什么总被许多人认为是迷信、伪科学?
易学的这些应用在中国古代从未被认为是迷信,并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几乎所有人接受和认同。直到西方古典科学进入东方,到现代普遍接受西方经典科学观教育,易学的这些应用才被视为迷信、非科学。
究其原因不外乎经典科学思想理念与易学思想存在着不可调谐的矛盾。
如经典科学思想中的实在论,认为每一个自然定律和定理,都有着明确的真假性 – 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这种真假的标准就来自它是否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又如因果论,所有的客观实在,总是与外界的一切以某种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因而每一个物体的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起因,都会在外界产生其它的某种结果,而这个变化本身,又是其它变化的结果(注意这里是线性关系)。
决定论,在经典物理学中,所有的这些因果影响都受到某些完全确定的自然规律所支配,任何一个因都会毫不含糊地导致一个确定的果。
每一件事件的发生,在一瞬间都只能影响到它的周围一个小范围:这种影响从空间连续地传递过去,像流水一般。这个叫做“定域性”。
这种所谓的经典“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经典物理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开始确立在科学家的概念之中。“(客观)实在性”、“(确定性)因果性”、“定域性”成为经典自然科学的三条不可或缺的支柱。这个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似乎无懈可击。直至后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几何纲领重新表述了整个经典物理学,几乎是重建了人们的认识,但是,相比之下,这三个支柱并没有被触动,相反,它们更加牢不可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