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但是,什么样的卜兆是好的结果,什么样的卜兆是不好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想知道。因为卜兆的卜一般是裂个竖纹,然后裂个横纹,“占卜”的“卜”就这么写。一个竖纹一个横纹,形成了一个夹角。

美国有一位学者专门做过这个研究,就是根据正面的卜兆的夹角去研究,看看夹角是锐角时是吉还是凶,或者夹角是钝角时是吉还是凶,就想找出这个规律来。结果很遗憾,没找出任何规律来。
占卜其实是个繁琐的过程,一般要分几个步骤。占卜前,人们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窝槽。接着开始占卜,即把要问之事向神陈述。之后便烧灼槽孔。不一会儿在甲骨的相应部位就会显示出一些裂纹了。占卜者便可以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最后,人们还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

这样的步骤也就决定了一篇完整的占卜辞的结构,通常可分为四个部分: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记录了占卜日期及卜人的名字,也称为叙辞。命辞,又叫贞辞,是占卜时向鬼神问的问题。最后的占辞,也就是对兆象的吉凶祸福的验辞,即,占卜后应验的记录。


我们来看看试着读一篇:



由于龟甲稍有些破碎,乍一看似乎非常模糊。如果试着把这些字写下来,或许会清楚很多了。其排列顺序其实也是非常整齐的。


我们将具体释读的内容用现代通行的字体写下来,就是:
① 戊子卜,㱿贞:“帝及四夕令雨?”
② 贞:“帝弗其及今四夕令雨?”
③ 王占曰:“丁雨,不叀辛。”
④ 旬丁酉,允雨。

首先来看第一句。“戊”象一种斧类兵器。在这里,戊当然不是兵器的意思。早在甲骨文时代,“戊”就经常假借来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称了。这里即是如此。我们把释读为“子”,在商代甲骨文中表示天干地支的“子”基本都作此形。



(其实“子”在商代文字中有三系写法)


“㱿”大概为占卜者的名字。“贞”就是卜问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多假借用“鼎”为“贞”,后来,才在“鼎”之上添加表示意义的符号“卜”:鼑。
“帝及四夕令雨”、“帝弗其及今四夕令雨?”就是贞辞(命辞)了,也就是要向鬼神祈问的问题:到第四天晚上,天帝让下雨呢?还是不让下雨呢?


在“丁雨,不叀辛”中,这个小方块,我们释读为“丁”。商代的“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写法,我们一般认为它是钉子的“钉”的本来字。早在商代它就被借用作为天干的第四位,它在甲骨卜辞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字。


“叀”相当于“惟”,借作语气助词。在这里,它表达了商王强调与肯定对“下雨”这件事的判断。“王占曰:‘丁雨,不叀辛。’”也就是说,商王根据龟甲上出现的兆象判断,丁这一天会下雨,辛这天不会下雨。


十日为旬,甲骨文中的“旬”和我们后世常用的意义一样。然而,甲骨文中的旬是不从“日”的,一般认为,到了西周“旬”才添上“日”以表意。


“旬丁酉,允雨”也就是说,第十天到了丁酉日,果然真的下雨了!也不知是巧合还真的是神意,这样前后联系起来一看,实在太玄妙了。
 八命

  古时国家需要经常卜问吉凶的八大项目。《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 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征指征伐;象指天文垂象;与是指与人共事; 谋指谋议、谋略;果指结果;至指到来与否;雨指下雨与否;瘳指疾病是否好转转。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是说祭祀与战争,是关系到家国存亡的大事。据《周礼》记载,周王室设有“太卜”、“占人”的官职,负责卜筮吉凶。朝廷设“龟人”专门养龟,按特定方法取龟甲。朝廷每逢祭祀或发动战争等重大活动,都要向上帝和祖先占卜吉凶。各诸侯国也设专人主管卜筮。可见卜筮在国家事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尚书·洪范》记载着箕子提出治国九种大法,其中第七种就是“稽疑”。他说: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箕子是说:用卜来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卜兆有雨,霁,蒙,驿,克五种,占卦有贞、悔两种方式,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