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种不同方式的信息传递模式。
现在由一个很善跑的人跑40公里(40000米)的马拉松路程来传送一个信息或接力棒。若由他一个人单独跑完整个路程需要2小时(120分钟或7200秒)的时间。但我们现在换成另外一种新的跑法。该法规定,这个善跑的人可以找一个或多个与他能力基本相同的人来参与跑步,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握着跟他手里完全相同的一份信息(或接力棒)一起来参与跑步,并规定,他们可以分开来同时跑步,只要每个人所跑的路程累计起来等于40000米并把内容相同的信息或接力棒送达终点(或是他们每个人前面的那个人)就可以了。于是,这个人开始找来一些与他跑步能力基本相同人,再加上他自己共10个人在同一时间里一起跑。这样,这10个人平均每个人只需要跑4000米,他们只需12分钟(720秒)就跑完或覆盖完了全程并把信息(接力棒)送到终点。当然以这样的模式送到终点的信息就不是本源信息了,而只能是一个跟“本源信息(或接力棒)”相似、效果和内容都相同的“克隆信息”。接下来,他又几次分别用100人、1000人、10000人来进行同样模式的跑步。很显然,由于他们平均所分摊的路程越来越少,那么,他们整体上每次跑完全程传递信息所用的总体时间会越来越少,分别是72秒(100人)、7.2秒(1000人)、0.72秒(10000人)。……如此类推,在总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若参与跑步的人数越多,那么,每个人平均需要跑完(覆盖完)的距离和所需的平均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最后所需时间微乎其微。
如果参与的人数多到可以近距离的手拉手或是多到每个人的双手可以搭在前面那个人的肩膀上,而且又可以改用轻轻推一下前面那个人的肩膀的方式来表示一种信息传递信号的话。那么所有人只要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地双手轻轻推一下前面那个人的肩膀就可以瞬间覆盖完这40 公里的距离来完成某种信息或信号传递的任务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若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话,在距离和平均速度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所需要跑完的平均路程会越来越少,自然每个人完成各自路程所用的平均时间也越来越少。而且奇怪的是,这样一群人集体完成这个信息传递任务所用的全部时间却只是等于所有成员完成各自平均工作量所需的时间。也即是说,总时间与参与人数成反比,即T=D/V.n(T为集体跑完或覆盖完全路程累计所需的总时间,D为全程距离,V为个人的平均速度或完成工作的效率,n为参与跑步的人数)。这个事实说明,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或距离之内,只要在同一时间内使到足够多的人数和物体数量参与其中并作为一个整体(如凝聚态体一般)来做同步运动的话。那么,无论这个空间的两端相距有多么遥远(10万公里、1千万或1亿公里),就都能够实现超光速的瞬间信息传递。当然,这种模式所传递的这种信息只能是一种“克隆信息”而非“本源信息”。
然而,在一个相距遥远的空间两端,信息传递的工作若只是由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来单独完成的话(如我们当今通常意义上的信息传递),那么,虽然所传递的是本源信息,但它所需时间就是一个很大的值。比如前面这个由多人参与一项工作或信息传递的例子,若只是由一个人来单独完成的话,它的总时间计算公式就会由T=D/V.n变成了T=D/V,因为公式中参与人数的一项“n”这个值=1,结果,一个人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这个总时间(T)就一定是不止一个时间单元而是(n)多个时间单元(即T.n),或者说个人所用的时间是多人同步完成工作或信息传递所用时间的n多倍。结果,在距离D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模式就表现出了一些信息传递的不同模式和特点,
1、个人单独信息传递特点:
D=(1)V x Tn=V.Tn
参与单元:1个单元(人数)
所需时间:n多个时间单位
传递信息:本源信息
传递速度:非超光速
传递模式:普通渐进模式
2、多人集体信息传递特点:
D=(1)T x Vn=T.Vn
参与单元:n多个单元(人数)
所需时间:1个时间单元
传递信息:克隆信息(非本源信息)
传递速度:超光速
传递模式:凝聚态瞬间通信模式
量子纠缠的科学机理
到此为止,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全同粒子”、“反性全同粒子”、“空间(真空)凝聚态”、“克隆信息”等概念和相关的机制,有了这些前提,我们就能够在现代客观逻辑和经典物理的基础上来揭开粒子纠缠的奥秘了.......

为什么两个隔空相距遥远的粒子可以超距进行瞬时传递信息?

整体来看,若要实现纠缠量子至少需要具备三大条件:
其一,是反性全同物体(粒子);
其二,是粒子所在的全同空间或高度真空;
其三,是空间(真空)凝聚态。当然,其中最难以理解的还是空间凝聚态。

本人认为,万物存在其中的广袤无垠的整个空间很可能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凝聚态客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整个宇宙空间就如同一张由无数N多个像立体经纬网网格所组成的、隐形的巨大客观存在或客体,整个物质和能量世界都笼罩在这张巨型的立体宇宙经纬网当中,就如我们整个地球的质量被我们假设的一张经纬网所覆盖一样。宇宙的空间经纬这个客体网除了包含和容纳了我们所熟知的能量(或物质)之外,其深处还十分均匀地充盈着我们目前可能还不十分了解但却很可能存在的某些特殊的能量。
或许有人会说,空无一物的空间什么都没有,它又怎么能够具有凝聚态那样的能量或能力呢?事实上,现代量子物理学家们大都认为,没有物质的空间(如高度真空的空间)并非真的是完全空无一物,而是充满着一些人类目前尚未充分理解的某些基本的本底能量,如零点能、真空能和最近十几年来热议中的暗能量,甚至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目前我们人类还十分陌生的未知能量,如以太能或纯粹的空间能。这些本底能量十分均匀地充盈地填满了整个宇宙空间。而整个宇宙空间又像是由一张超大型的、类似笼罩整个地球一般的立体经纬网格或晶体网格构成的客体。如此一来,空间中的那些本底能量就可以看作是装载于大小高度全同的网格中的一份份的能量。或者说空间(能量)是由一份份(N多份)高度全同能量网格或是网格能量单元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体。在这些大小划一的网格能量当中,我们随便可以找到一些两个大小全同的网格(能量)单元,而且这些全同的网格可以全方位地延伸到整个宇宙中的每个角落。由于每两个或多个空间网格(能量)单元都是高度全同的能量体,而且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真空空间单元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些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的能量粒子或量子。所以,空间也是或应该是一种标准的玻爱凝聚态客体,只不过是一种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凝聚态客体罢了。也即是说绝对的真空空间跟一般我们熟知的玻爱凝聚态物体没有什么不同。
虽然爱因斯坦曾经否认那种能够载光(电磁波)的以太和能够载光的绝对空间,但他也并不否认纯粹的空间(或真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量存在形式。根据现代量子力学的理论,空间本身或绝对真空的空间最终也是一种物质场或能量形态,只不过它是一种处于最低能量状态(基态)的物质场或是能量最低的量子而已。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空间深处的每个真空网格中的本底能量视为一种被网格十分均匀分割的、处处高度全同的(低能)粒子或量子单元。
由于空间中的网格很容易做到高度的全同(就如地球经纬网网格的每个网格单元的高度全同一样),而且每个同样大小空间网格中的(暗)能量也都高度的相同或全同。所以,整个空间自然就成了一个很理想或标准的天然玻爱凝聚态实体。因为玻爱凝聚态体的本质就是由各种属性高度全同的粒子们聚合到一起的物质系统或物体。而宇宙中任何高度全同的两个或多个物体或是空间能量体(能量单元)若处于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它们就必定会表现出玻爱凝聚态那样的全同同步运动的机制。换言之,玻爱凝聚态的成因在于物质系统单元的高度全同性。
既然如此,宇宙中的每两个或多个尺寸全同的空间网格(无论多大规格的网格)就都可以看作是一些全同粒子,或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凝聚态麦田里的一粒粒全同麦粒。于是,整个宇宙空间也就可以看作是一片由无数颗全同的麦粒构成的广袤无边的凝聚体麦田。而我们物质世界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就好比是生活在这个凝聚态麦田里的物体或小生物。而且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会在整个宇宙中使到与该物体对应的、全同的空间能量发生瞬时、同步的运动(如玻爱凝聚体的模式一样)。有了这个设想中的空间凝聚态麦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彼此相距遥远的两个粒子能够瞬间或超光速隔空传递信息的道理了。
现在我们假定在相距一百万、甚至一千万公里的A、B两点空间里分别存在着两个同源和反性全同的粒子A和粒子B(如一对同源的正负电子)。由于它们都存在于一个由全同空间能量组成的凝聚态空间里,这样的空间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片广袤无垠的凝聚态麦田一样。而存在于这样麦田里的两个A和B粒子则无论相距多么遥远,它们之间就总会有一条隐形的凝聚态空间能量带把它们相互连接到一起,就好比它们之间总是有一条超长的、隐形的磁铁棒(或磁铁线)将它们连接到了一起一样。而A粒子和B粒子就如分别位于这根磁铁(线)南北两极的两个极点。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磁铁的南北两极总是使用凝聚态(或瞬时、超光速)模式而非光速或低光速来传递的。因为南北两个磁极就如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它们无论相距多远,都总是(能量)大小相等、性质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或是同时发生能量大小的改变。既然两个反性全同A、B粒子的情况与磁铁南北两极的情况或机理相同,那么,远隔百万、千万公里的两个粒子瞬间隔空相互纠缠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总之,只要我们简单的把两个瞬时相互纠缠的粒子分别设想为一根(隐形的)磁铁棒南北两极上的两个极点,那么,量子纠缠现象就不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自然奥秘了。至于为什么这根隐形的磁铁棒(或绝对空间)能够具有如此魔力,那是因为空间本身具有磁铁棒一样的凝聚态属性,即空间和磁铁棒都具有凝聚态的信息传递机制。当前磁铁棒已经被科学证实具有凝聚态的特点或机制,而任何具有凝聚态机制的物体(只要它们足够大、足够长,如一条超长的固态凝聚态尺子)都具有超光速的瞬时信息传递的特点和功能。当然必须再次说明的是,凝聚态所传递的不是“本源信息”,它只能是一种克隆或复制意义上的克隆信息而已。
为什么很多时候粒子不能相互纠缠的原因?
虽然整个空间是一个理想的凝聚态能量体,它时刻具有一种全宇宙的瞬间超光速信息传播通讯能力。按理,空间(真空)也应该能够像玻爱凝聚体那样随时提供很强的相互纠缠效应。然而就目前来看,量子纠缠的作用是十分微弱和不稳定的,它们之间常常表现出退相干或失联的现象。本人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与物质性或实物性的凝聚态物体相比,真空空间(或暗能量)凝聚态的能量是十分微弱的。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纯粹空间或真空虽然也是一种量子,但它却是能量最低(基态)的量子。空间的凝聚态强度要比任何一种实物(如固体、液体甚至气体)的凝聚态都要弱小很多,就如空间的无线电通讯要比实物的有线通讯弱很多一样。
2、此外,空间或隔空相互纠缠的作用还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的物体,很有可能他们能够感知空间凝聚态作用的效应就越弱,而越小的物体感知这种作用就越明显。这有点跟物体的大小与波之间存在的关系一样。众所周知,运动中的物体越大其表现出来的物质波就越弱或越不明显,反之,越小的物体其物质波的表现就越显著。所以,较大的全同粒子或物体,它们隔空相互纠缠的作用力可能也是很微弱的,总体上要比一般物体的凝聚体和电磁凝聚体要弱很多。所以,宏观领域物体的空间相互纠缠作用力几乎等于零或是微弱到难以检测出来。不过,在微观世界的量子(粒子)层面就能够体现出这种相互作用。
3、破坏量子相互纠缠或导致退相干的最大原因或许是纠缠量子的全同性过低。凝聚态能量的收发要求双方达到很高的全同性。如果收发双方全同性程度较低,就无法接收到凝聚态的作用和信息,这和我们在熟知的空间无线电信息的发收原理是一样的。众所周知,在我们平时生活的空间中就总是存在多种多样的电磁波,而要接收或利用这些电磁波的信号或信息,就要求接收电磁波的接收器(如收音机、手机、电报等)的共振频率高度全同或是十分接近于电磁波发射器的共振频率,否则再多的信息都无法使用。
熟知量子通信原理的人或许都知道,量子纠缠要求两个十分苛刻的条件。一是相互纠缠的两个粒子高度专一,如同源粒子;另一个是两个纠缠量子所在的地方或空间要达到高度的真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同源的粒子就意味着它们高度的全同(即反性全同)。而高度的真空也就意味着两个粒子所在空间(环境)本底能量的高度全同。只有粒子所在的空间本底具备了高度的全同,才能很好的确保两个粒子所在的环境或条件的相同,最后才能够达到两个粒子真正意义上的全同。因为如果粒子两地的空间真空度或全同性不高,就势必会导致量子的某种状态(如自旋状态)的全同度下降,最终也就无法接收或使用凝聚态能量或信息了。
概括而言,量子退相干或不能相互纠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1、空间凝聚体(本底能量)作用微弱;
2、纠缠量子的全同度较低;
3、量子所在空间的真空度(全同度)较低。

为什么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总是反性全同粒子?

我们在前面已经通过凝聚态机制的原理揭示了非区域性的超光速信息的难题。不过除此之外,量子纠缠现象还是绕不开一个十分困惑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两个反性全同(或同源)的正、反粒子之间在自然或自由状态下总是相互纠缠(或相互吸引),而为什么同性全同的粒子却不会相互吸引甚至是相互排斥?事实上,这就要追溯到一个宇宙万物基本哲学方面的原理——宇宙万物的目的因,即宇宙万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万物平衡学的观点来看,万物的最终和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平衡状态或是最理想的平衡存在状态,而平衡状态的最根本的表现就是让物体或物质相关平衡系统(的空间)中的能量都处于能量或正、负不平衡量为零的状态(即E=【V】+ 0;“【V】”表示系统的平衡规定值、“0”表示系统中的能量或正、负不平衡量一项)。
由于平衡(E=【V】+ 0)是万物最根本的目的,两个反性全同的物体(量子)走到一起能够相互湮灭,使到系统中的正、负能量归零以恢复理想的平衡存在状态。所以,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总是相互吸引的反性全同粒子而不是同性全同粒子。而同性全同的粒子(量子)总是会增加系统中的正或负的不平衡量,所以,它们总是会相互排斥以减少或避免增加系统中的不平衡量。前一种情况产生的总是“异性相吸”的吸引力或拉力。而后一种产生的总是同性相斥的排斥力或推力。
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看到或证明了宇宙自然中确实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超光速现象(或假象),那就是凝聚态的信号传递现象。尽管这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那种超光速的假象,但它确确实实地起到了一种超光速信号传递的效应。量子纠缠现象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空间凝聚态通过虚拟信息或克隆信号传递的机理。总体来看,量子纠缠现象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1、反性全同粒子;2、粒子所在空间的高度真空态;3、凝聚态空间;4、克隆信息。也可以说,只要能够具备以上这几方面的条件,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实现超距、超光速信息传递。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的解释是在现代逻辑基础上最好、最自恰的解释。因为它既没有违背相对论的光速极限(同一个物体、一个信息或信号确实无法真正突破光速极限),却又能够借用了凝聚态的同步、同时性机理和克隆信息这些因素实现了超光速或非定域性的信息传递现象或客观事实(这与我们当今借用电磁波和克隆声音来实现超声速的电话通话没有什么不同)。

此外,长期以来,还不时有心灵感应现象的传说和报道。这除了可以用概率论方面的概率巧合来给予一定的解释之外,它们也还可以或更可以从量子纠缠的层面来解释。因为本人认为,人脑思维所使用的是一些量子级别的微观的信息载体分子(如氨基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甚至是更小的带电分子和电磁体。而两个或多个生理和心理上高度相似的人他们所使用的信息分子(或信息电磁体)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大的高度全同的几率。既然如此,两个相距千里、万里的人在空间(真空)凝聚态机制的作用下发生心灵感应也就不难理解的了,因为大脑信息电磁分子的共振能量完全有可能通过凝聚态的空间(真空)来进行同步或瞬间的信息交换。我们前面说过,任何高度全同和反性全同的粒子(甚至宏观物体)都能够使用空间或真空凝聚态的信息通道。虽然我们整个人体发生全同的概率为零,但我们人体中某些部分的微观分子或粒子,如大脑信息载体分子或电磁信息粒子还是会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全同概率的。

量子纠缠现象被认为是整个量子力学领域中最困惑、最神秘的物理现象。如果这个现象能够用我们前面的“空间(真空)凝聚态”和“克隆信息”的机理来解释清楚的话,那么相信其他的量子力学之迷(如双缝实验、薛定谔猫悖论)的神秘面纱也会很快相继被揭开。(不过,关于量子现象其他奥秘的机理,我们将在下一篇量子纠缠的文章中给出解释!)但无论如何,本人相信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上帝并没有掷骰子,一切物理现象无论其多么神秘都有其经典物理上的因果关系。而哥本哈根学派的那些解释基本上只能算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忽悠式解释而已。

当然,要最后对量子困惑现象给出详细和明确的解释,最终还要追溯到哲学的源头,其实,当今量子科学出现的种种悖论源自于牛顿时代在自然哲学方面就出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哲学中遗失了重要的“目的因”这一基础性的哲学基因片段。而宇宙的目的因又正好是一个与万物的平衡性或静止性密不可分的因素。然而,平衡和静止的本性最终又与空间的根本本性有关。所以,未来的哲学和科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关于“空间(真空)”的本质问题。不过,由于这些本体论哲学方面内容的探讨将需要大量的篇幅,本人就不打算在此做深入的展开而将其留到将来其他哲学相关的文章中论述。

最后,本人想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反话名言来结束本文的探讨!即世上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任何事情又都是可以(不同程度的被)理解或解释的!
(2017年01月01日)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我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几乎相同,只不过他以凝聚态来表示纠缠条件不敢认同。凝聚态只能说粒子在极端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共性,并不是纠缠的客观条件。
返回列表